脑出血就像一颗潜伏的“不定时炸弹”,高血压、动脉硬化甚至先天血管畸形都可能成为导火索。一旦发病,轻则偏瘫失语,重则昏迷不醒,甚至危及生命。 近日,贵州航天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的60岁女性患者,急诊科接到120电话后,立即启动创伤救治流程将患者送往医院,院前急救团队初步评估患者为: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但颅脑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多处脑血肿、脑疝形成,情况十分危急。 患者入院后,神经外科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了开颅血肿清除+去颅瓣减压手术,急诊科重症监护团队同步制定脑保护治疗方案:以亚低温精准控制颅内压,防止脑细胞进一步损伤,维持大脑供氧和血液循环,并采取24小时监测脑功能等多种手段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经历了反复高热、感染、顽固性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最终在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术后第10天,患者从昏迷转为昏睡,能回应家人呼唤。第12天,意识逐渐清醒,能配合简单指令。第14天,意识清醒,能说简单的句子,转至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如今,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还能做些家务。 “从绝望到希望,是医护人员的日夜守护创造了奇迹。”家属感慨道。脑出血救治的成功离不开医患协同、家属信任与多学科团队协作,这是挽救生命的基石。贵州航天医院急诊科以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为依托,始终倾力守护,为患者重获新生保驾护航。 【科普】神经重症脑保护:为大脑穿上“防护甲” 脑出血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内,构建多维度脑保护体系至关重要,神经重症监护通过以下核心措施实现全流程科学干预: 保供血:确保大脑不缺血、不缺氧; 控压力:实时监测,防止颅内压“爆表”; 稳体温:用亚低温技术为脑细胞“降温减负”; 防癫痫:减少突发抽搐对大脑的二次伤害; 精准营养:加速神经修复,唤醒身体机能。 【温馨提示】 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请立即就医,早一分钟抢救,多一分康复希望。 贵州航天医院急诊科简介 贵州航天医院急诊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医疗急救中心,是中国西部创伤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地市级医院急诊专科医联体理事单位、重庆创伤救治联盟成员单位、贵州省急诊专科联盟常务委员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紧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单位、遵义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委单位,遵义市创伤联盟成员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指导单位,贵州航天医院急诊医学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院外急救、院内急救、创伤救治、EICU危重症救治“EMSS体系”,主要开展项目:急危重症救治、糖尿病危急重症救治、心脑肺复苏、低温保护、血液净化技术、创伤修复等。科室现有职工4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研究生5人。 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彭 亮 专业擅长:对危重症、中毒及糖尿病患者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急诊医学博士在读,遵义市医学会理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紧急救援分会常委,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分会委员,遵义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贵州省院前急救专家委员会委员,遵义市院前急救专家库成员,遵义市创伤救治联盟副主席,遵义医科大学科技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中国志愿医生,作为主要编者先后参与编制遵义市、赤水市及务川县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行为规范。主持及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主持新技术新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3篇。 诊疗技术 1.院前急救 拥有负压救护车2辆、监护型救护车2辆、转运救护车1辆,科室率先实行院前急救前移的“急救一体化”急诊急救模式,在院前救治能力提升上秉承“上车即入院”理念,急救车车上开展项目:床旁超声、床旁POCT等检查和多种有创操作及治疗,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 2. 糖尿病危急重症救治 科室成立糖尿病单元,率先开展信息化微创动态血糖监测、个体化胰岛素泵治疗,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基因技术在个性化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新型胰岛素治疗药物疗效监测。 3. 急性中毒救治 急性中毒救治单元,拥有心肺复苏仪2台、全自动洗胃机2台、床旁快速生化检测仪3台、床旁血气分析仪1台、除颤仪7台,开展毒物检测(百草枯、敌草快等),采用多种血液净化模式对中毒患者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 4. 创伤修复 为满足创伤人群患者对美观的需要,科室开展了创伤后精细缝合,创伤后瘢痕修复,增生性瘢痕体注射,瘢痕疙瘩切除并光电联合治疗。 科室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不断追求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的提高,尽自己所能,为遵义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旦叶瑶(急诊科)
一审:唐语蔚
二审:陈 伟
三审:蒙昌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