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院50周年,回顾医院发展史,谨以此篇缅怀医院的开拓者,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光与热。
——题记
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二结核病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奔赴黔北高原,参加061基地(现中国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两个职工医院的建设,在遵义这片红色浸染的土地上,他们继承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用青春和热血,燃烧火一样的激情,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艰苦创业,在缺医少药的深山沟里,建起了3417和3427两所医院。1999年,两所医院合并搬迁至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更名为贵州航天医院。
50年来,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这40年的发展,航天医院人在遵义这方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已经由一所职工医院成长为遵义市三大医院之一,成长为航天系统京外规模最大的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保健、体检、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实现了她精彩的历程转变。
忆往昔峥嵘岁月:那些年那些事
那一年,1968年岁末,按照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关于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黔北基地医院建设大纲的批复》文件精神,以黔北基地医院筹建班子和白求恩战斗队人员为主,由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包建3417医院,选址于遵义县高坪镇四面山以东地区。原3427医院原为065基地医院,即403医院,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061、065两个基地合并,403医院并入417筹建处,由417筹建处军管领导。1970年11月,贵州省决定将上海市下放到贵州的上海结核病第二分院调归〇六一系统,1971年5月与上海市第二结核病分院合并,根据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关于成立三四二七医院的函复》,文件,正式成立了3427医院,1971年6月26日开诊。
那时上级对基地建设十分重视,随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指示,在人员和医疗设备有限、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我院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基础的医疗技术人员中坚力量支持,六院在当时国内外享有盛誉,因成功实施了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主刀陈忠伟主任名扬天下。经过上级的部署规划,3417医院组建医疗团队成员有:作为断手再植科研组成员之一的王智金主任为外科主任;心血管专家,时常去美国大学讲课的陈万春为内科主任;上海胸外科医院主任谈彬庸任传染科主任;唐韵芳任妇产科主任;上海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六院护理部主任,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陆冰为护理部主任;其他医技科室也是相关领域的骨干科员,各科室进一步配备了副主任、主治医生、住院医生、护士以60—64届梯队搭配,夯实了护理部力量,在筹备期的后一阶段,在外进修学习的大中专学生分批归来到岗,进驻各科室。
全院各科室人员配备到位,医疗设备齐全。那时医院的整体医疗和护理能力甚至超过地方大医院。就这样在党委和管理班组的领导下,医院开始了扎扎实实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刚开始接诊时,病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床位使用率约50%。随着医院名气增大,很多基地职工已不愿跋山涉水到大城市就医,当地老乡也口口相传,从四面八方涌到我院看病。此时人员配备紧缺问题显现,由于三线军工单位的特殊性,一般地方医大和护校的毕业生并不能对口分配进医院,而军护和指定院校人员有限流入,以前的人才引入非常有限,不像现在已经全部对社会开放,使得当时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大量病人带来的繁重工作量考验着每一位医护工作者。
那一年,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061基地职工,这时基地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到位,完整蓝图包括几十个国防工厂,配套的电厂,计量站,其中两座大厂已在66年正式投产。整个061基地规模相当可观,仅531风华机械厂就有三千多名职工。作为对接的医疗服务单位,3417医院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紧迫性可见一斑。这时外科开设了两个病房,普外科和骨外科,后来又成立了烫伤病房;王智金主任主要抓医疗科研和具体的临床工作;陆冰当时还兼任外科护士长。外伤病员从各处送达,对外科、手术室、急诊室都是严峻考验,工作量巨大,但不失秩序,医护人员日以继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挽救了无数生命。
离医院不远处有一座中型煤矿,虽然并不是我们的定点接诊单位(该煤矿劳力以劳改人员为主),但在发生瓦斯爆炸的恶性事件时,救死扶伤仍是我们的天职。面对一个个血肉模糊的“黑人”,外科全员饭不吃了,觉不睡了,不管专家教授,普通医护人员,统统苦战在救人的一线。复杂的案例,突发的情况,繁重的工作量,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锻造出战斗力和执行力非常强大的集体。外科作为一个重要团队,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在外科处治紧急案例,血库告急的情况下,院部就用大喇叭呼叫,临时招募院内职工无偿献血。那时的年轻医生护士身上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献身精神,只要有号召,随时卷起袖筒,伸出胳膊,只要配得上就献!为了挽救他人生命,很多医生护士不止一次的献血。这就是纯真的年代,一群年轻的人们,积极向上,一声号令,哪里有需要就投奔到哪里去。
为了确保医疗高水平,内科掌门人陈万春主任每周给大家上三节课,周二周五上专业课,周日英语课,这些课程都安排在晚饭后,在个人的休息时间进行,陈主任是一个谦虚平易的人,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他为了医疗理想呕心沥血。内科护士长吴剑英是省劳模,吃苦耐劳,工作态度特别认真,对病人服务周到,她终身未嫁,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她所热爱的护理事业,她对整个内科的护理工作近乎严苛,绝不容许半分的懈怠和马虎。
1971年春节后。上海市第二结核病院分院派吴坤镛、钟仁昌、傅国华(军宣队)来061基地了解403医院的具体情况。3月,上海第二结核病院分院正式宣布全院内迁贵州,筹建061基地职工医院。403医院筹建组派赵斌(军管组)去该院组织领导内迁工作。4月15日,上海第二结核病院分院派出先遣工作组来403医院(小组人员有:严恭培、毛福昌、罗祥元、高筠芬、张永生、孙瑛、徐国华等七人),进行迎接上海第二结核病院分院全院内迁工作。4月底,上海第二结核病院分院正式撤销,全院职工积极准备内迁,仅休息十多天后离开上海,于5月19日晚9点到达遵义,同时由洪宜昌、萧嘉芬、沈连山三人留守上海处理内迁后的具体工作。上海市第二结核病院分院支内职工有90人,随同支内人员有37人,共127人,其中全家内迁有43户。
3427医院位于遵义市南郊桃溪寺,周围为忠庄公社幸福大队小山堡生产队,医院北侧有流向市区的河流,医院与家属区之间有通达市区的公路,交通还算便捷。3427医院是〇六一基地的职工医院之一,主要承担基地南片各工厂的医疗任务。医院自1971年5月内迁来遵后,由以结核病防治为主的专科医院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其间经历了转化时期(1971年至1976年)、形成时期(1977年至1984年)、发展时期(1984年至1999年)。经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全院职工的辛勤劳动下,陆续调配了各类人员,加强了行政管理,后勤工作和医务力量。经过几经波折的努力建设,设立内科、外科、肺科、儿科、妇产科等五大病区,另外还设中医科(包括针灸、推拿)、口腔科(附设技工室)、耳鼻喉科、眼科、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以及药剂科(包括中药房、药品分析室)、放射科、检验科(包括血库、病理、新陈代谢检查室)、理疗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等医技部门。组建3427医务人员有:医师吴坤镛、李文鹃、陶千华等16人;医技沈连山、洪顺芳、顾建中等10人;护士游宝珠、昌光保、邹烨等25人;行政李彭、魏昆、孙有华等33人。1978年上级任命章逸为院长,俞良雄为副院长。
医院建设以来,已把一个原为肺科专科医院逐步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并将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为使命。
3427医院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基地职工、附近工矿企业和农民服务。本院所在地段是出血热、钩体病等地方病的流行区,由于医生们在流行季节中对此类疾病的高度重视,对可疑病员进行密切观察,不管病情轻重做到了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使患者全部恢复了健康。
10月下旬,〇八三基地194厂送来了一个重症出血热患者李某,她发热五天伴有头痛呕吐,入院时血压降至零,脉搏摸不到,经检查诊断为出血热休克期伴无尿,当即进行全力抢救,医护人员昼夜不离,按时测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正确记录出入量,经连续12小时的抢救,血压才逐渐回升,开始排尿。由于大量输液,病人左肺发生静脉炎,不能继续补液,病员其他部位的静脉很细,插针困难,但护理人员个个非常耐心细心,每天轮流寻找血管进行补液,有时为了寻找一根合适的血管要花20分钟,大家从不叫苦叫累,经过半个月的积极治疗护理终于使病员康复出院。
又如本院肺科收治了一名遵义县人民医院院长患者陈某,患者有多年慢性气管炎,严重肺气肿,多发性肺大泡,患者经过遵义县人民医院抢救数天后无效,又转遵义医学院抢救三天,仍未好转。转到我院时,左肺张力性气胸,完全萎陷,肺部严重感染,病人极度虚弱,缺氧严重,从腹部至会阴部出现严重皮下气肿,经我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从抽气到插管引流,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在严密的监护下,终于使病员脱险,住院二十一天痊愈出院。中共遵义县委和遵义县人民医院分别赠送锦旗致谢,对我医疗技术和医疗作风给予高度赞扬。通过这些病例,看到了医护人员急病人所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大大发扬,同时也对3427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次检验。
3427医院承袭和发展了肺结核病的诊治技术,成为黔北地区以肺结核防治为主的医院,多次被上级部门表彰。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学习中,用心之人会有很多收获。上海同事的工作细致认真,看上去比较计较,但在工作上的大计较,是一种令人赞赏的态度。他们交接班流程严格,重症病人一定要床边交接班。如果治疗、护理做的不到位,比如口腔护理、褥疮护理、各种插管的消毒、标本收集等没有达到标准,下班不予接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合规完成才能下班。
三线职工扎根山沟干革命,三线支内医护为患者倾注心血。遵义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通过三线建设,大批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批先进设备设施入驻遵义。三线建设期间,内迁入遵的企业根据“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原则,在生产厂房建设竣工并投入生产的基础上,先后修建了三四一七、三四二七医院和企业职工医院及技工学校、子弟学校、幼儿园等,不仅解决了职工就医,子女入学(入职)、就业等问题,同时解决了企业驻地周边城镇、农村居民“就医难”和子女“入学难”“就业难”等问题,商店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这些学校、医院,直到今天都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看今朝砥砺奋进:一路风雨,一路坚守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50年航医春华秋实,岁月如歌,50年医院也历经坎坷,起起伏伏。从1968年到2018年,蓦然回首,50年的寒暑春秋印迹了航医人昂首奋进的征程步履,见证着航天医院日新月异的蓬勃生机,这里面有医院的励精图治,有医护人员的拼搏奉献,更有大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坚守……
医院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作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基石,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的形式,储备和打造了一支充满生气、活力和潜力的航医人才发展梯队,并选派骨干到国内外的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业务能力。近几年,科研立项87项,其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37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4项,贵州省卫计委9项,贵州省科技厅8项,国家卫计委科技发展中心1项。
以三线文化和航天文化为底蕴,打造做大外科,精品内科,基础领先品牌,创建以厚德的医志、精业的医德、精细的医术和严谨至善的医风服务百姓,回报社会,努力打造造一家负责任综合医院,是航医人不懈的追求。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力量,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航天医院得以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了胸膜活检术、经皮肺穿刺术、射频消融介入治疗肺癌等新技术,开展的经纤支镜下冷冻、氩气刀、高频电刀治疗良恶性肿瘤、肺部疾病的血管介入治疗,获得“中国肺癌联盟肺小结节早期诊断分中心”、“贵州省耐药肺结核治疗定点医院”,开展的经皮肺、支气管镜、胸腔镜快速现场评价逐渐成熟,可10分钟内初步诊断呼吸系统感染及肿瘤患者,成功开展肺癌的微波消融治疗新技术,增加了肺癌综合治疗手段,使我院肺部疾病的诊疗技术迈入国内先进水平。泌尿外科开展的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走在贵州省内前列,在成熟应用钬激光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基础上,开展了输尿管软镜下的检查与治疗,我院泌尿外科进入全面微创时代,在贵州省内居领先水平。骨科开展了经皮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将颈肩腰腿痛的保守、微创、开手放术整合为一体,创建了贵州省第一家椎间盘超市及诊疗中心、椎间盘学校,定期为患者及家属举办健康讲座,获得与会者高度赞扬。病理科在PCR分子检测平台开展不典型结核病理切片的结核菌DNA病原体检查,其结果在西南地区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产科成为遵义市三家“危急重症孕产妇急救中心”之一;肾脏风湿科有效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穴位照射及结肠水疗等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慢性肾脏病(CKD1-4期)患者的诊疗;实验室新开展了胃蛋白酶原检测、血管紧张素、肾素活性、醛固酮的检测,结核RNA的检测量大幅提升,高危型HPV-DNA分型检测实现突破;按国家生物安全级标准对检验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近年来医院积极主办、承办各类学术研讨会, 举办了贵州省遵义站呼吸巡讲、遵义市首届男科论坛、贵州省航天神经微创论坛等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有效提升了医院行业影响力。为了让医院科研工作和临床工作相结合,2015年医院大力发展中心实验室,完善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SOP(标准操作程序)程序,能开展全面分子诊断项目,构建了感染性疾病诊断、个体化用药、遗传性疾病诊断的精准医学平台;2017年医院按国家生物安全级(BL2)建设标准对检验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
2018年11月7日航天云医微信公众号正式对外开通上线。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整体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障。
为了博采众长,航天医院积极调整和改革医院运行机制,加强经济管理、控费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高值耗材管理等。开展专科联盟基础上的医联体建设,不断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同时,医院与众康云签订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健康综合服务云平台建设,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助推分级诊疗落地。并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达成共识对口帮扶我院项目。重医附一院同意接收我院作为重医附一院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重点帮扶我院神经内科打造黔北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和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工程。为推动航天医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院还积极组织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2013至今积极抽调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91名医学人才赴思南县、务川、赤水等地人民医院、董公寺镇、泗渡镇镇医院开展驻点技术帮扶,手术指导625例,培训人员5656人次,远程会诊17次,义诊4347人次,5年接受县级及以下医院进修医师65名,其中免费17名,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义诊、健康教育咨询和免费健康查体,并进行手术指导、医务人员培训、远程会诊,减免多户贫困户治疗费用等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医者仁心。
50年锐意进取,50年奋进拼搏,航医人用最诚挚的爱,谱写了人类生命中感人的乐章。我们相信年轻的航医人能够薪火相承,在今后的征程中长风破浪,一路远航。
未来无尽
唯有不忘初心
勇往直前
作者:部分来自院史